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十篇

admin 688 0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 高中 体育与健康 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2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部提出的一个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高中学习阶段由于有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忙着学习,很少抽出时间来运动。高考压力是导致学生缺乏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高中体育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简析

  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某个学科过程中形成的素养,其中包含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等[2-3]。不同的学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其核心素养是自主健身,其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一)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展示和比赛活动,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二)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

  (三)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即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种能力的培养,整体提高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一)运动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学习是一个获得新知识、重构旧知识的认知过程。人在不断地学习当中,其知识体系的构件会越来越趋向完善。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学生不断地学习该学科的知识,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完善自己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方面的知识体系。在拥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实践中,才能够进行熟练运用,并积累经验,提高运动能力。在我国体育与健康学科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包括小学、初中直至大学阶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以田径运动中的跑步的学习为例。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跑步运动,几乎每天都会参与跑步运动。学生在积累充足的运动知识时,能够针对性地开展运动,而不是和往常一般盲目的跑几圈就完事。在跑步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跑步姿势,调节呼吸节律,使自己跑步的耐受性增加。在跑步运动时,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有氧运动,避免跑步过多,产生反面效果。总体来讲,跑步运动看似简单,实际上其中所蕴含的知识有很多。在高中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体育锻炼之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二)健康行为的培养路径分析

  健康行为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将学到的运动知识运用到体育健身活动之中。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保持身体长期处于健康的状态。体育健身实践并非一早一夕或者是三天打~两天晒网,而是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健康行为需要一个健康的意识和健康的习惯来支撑,在长期的培养中形成一个健康的行为。

  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将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使学生能够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重在坚持、劳逸结合。过度活动会引起反面效果,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因此,要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劳逸结合。在剧烈活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避免运动对肌肉及肌腱韧带的伤害,使运动对人更有益。运动就像饮食,暴饮暴食不利于健康,体育运动也不宜“暴饮暴食”,而是要有规律的活动,也就是每天要保持适量的运动,并长期坚持。教师要在体育课程中教导学生学会健康管理,结合自己的生理来选择适当的运动,例如有的学生不适合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柔和的运动如慢跑、太极等项目来运动。在体育活动中,教会学生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总的来说,健康行为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热爱体育活动,并坚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体育品德的培养路径分析

  人的体育品德并非是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培养过程。体育品德的培养内容包括体育活动中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体力活动,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力、意志力。体育品德的培养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耐力、意志力等,并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克服体育活动中的困难,强大自己的内心,培养顽强、进取的精神。体育活动中通常存在竞争,有竞争力必有胜负,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使其能够正确看待竞争之间的胜负,并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德。体育活动中,每个学生会承担运动角色,尤其是在团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团体的一分子,承担着团体中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适应竞争环境,争取为团队竞争荣誉。而且在竞争中要尊重对手、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篮球、排球、足球等等团体性的运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实践阶段,都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在一个团队的合作之中,个体与团队是密切相连的,个体承担着部分团队的责任和义务。个体在团队之中要充分认识到团队的意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等等,并积极完成个人的任务。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学习中,不同的个体、团队之间的竞争,也是社会中各种竞争的缩影。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之中通过竞争关系来提高个人的能力,锻炼的意志力、耐力,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实际上也是为以后踏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铺好基石。在开展篮球比赛时,团队内的人员要有争取荣誉的决心,有积极竞争的意识,并通过密切的合作来争取团队的荣誉。在比赛的过程中,尊重对手,不诋毁对手。尊重团队成员,不因队友失误而埋怨。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体育活动中,从各方面来培养个人的体育品德。

  三、结语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体育运动不够重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保持健康的体魄,并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但高中阶段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足有关。体育教师应重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积极探究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t.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8):14-22.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心理辅导

  自从2014年教育部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个重要教育概念以来,学科核心素养引起了教育部门和教师在深化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广泛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应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

  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根据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内容,申喆在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指出[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包括自我认知素养,学科学习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环境适应素养[2]。①自我认知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克服自卑和自负的不健康心理,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行为符合教育的要求;②学科学习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积极应对考试压力,达到一种有效学习的状态;③人际交往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乐于交往、主动交往的心理,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技巧,妥善处理与老师、父母和同伴的关系,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状态;④环境适应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不畏惧挫折,珍惜生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上面四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补充,都是该学科“心理和谐”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和培养内容。

  2基于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下对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

  ①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是通过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应该能够体现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而心理关键能力应该包括心理的自助力、心理的调适力、心理的发展力和心理的实践能力;②心理自助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且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能力;③心理调适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④心理发展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到潜能的激发,获得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⑤心理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能够将自己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别人和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3结合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自我认知素养为基点,以高中学生认识自我辅导为例,从辅导理念、辅导目标、辅导活动几个方面作一阐述。

  3.1辅导理念

  辅导理念是心理教师设计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和指南,反映的是心理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的整体把握和理性思考。下面从学情分析和主题把握进行阐释:①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发展尾声,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接近成熟,在这样的心理转折时期,内心的矛盾冲突激烈。虽然对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心智的某些方面表现的不够成熟,对一些事情感到迷惑和内心矛盾,急切希望更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主题把握:认识自我作为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身体和行为以及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3.2辅导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学生了解本年龄段自我认识的发展状况,并体会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的感悟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接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客观的自我概念;③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自我认识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从自己和同伴的角度对自我形象进行认识与评价,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做到自我认识的进一步提升。

  3.3活动设计

  ①团体暖身阶段:出示绘本《失落的一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境下体会没有充分认识自己带来的烦恼。形成轻松、信任的课堂氛围,调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②团体转换阶段:活动—我眼中的自己,让学生用象征、比拟的方式描述自己。这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激发学生探索成长困惑,达到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阶段;③团体工作阶段:镜子游戏—同学眼中的我。这个阶段是解决实质问题的关键时期。通过小组同学彼此对对方真诚的描述与评价,让学生从他人角度对自己有个更清晰的认识;④团体结束阶段:讲述故事《斯芬克斯之谜》结束,提升主题。让学生对本节辅导活动有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并且将自己在团体中的所学,带入到现实生活中。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 健康教育 健康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针对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与目的,提出新的改革理念,促进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1健康的定义与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健康做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在身体上、心理健康(完整的人格、良好的自我感觉、稳定的情绪、正常的人际和明确的生活目标)良好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

  1.2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的压力,大学生健康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健康的追求形式也多样化。通过调查认为: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五大因素有生活方式、环境、心理、遗传和病理因素,其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危害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上网、不进食早餐、酗酒、吸烟、缺乏体育锻炼等。尤其是近年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全面下降,特别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快,肥胖率升高。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营养过剩或过分挑食使营养不良,缺乏锻炼。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 势在必行。

  1.3学校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进入社会后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建设作一份贡献,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健康。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加快改革全面推过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思想。这一决定已成为将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合格四化人才的体育指导方针。

  2普通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

  2.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但体育教学观念仍然未摆脱单调、陈旧、流于形式的状况,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实际意义的技能和能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始终按着一条清楚的体育基本知识传授和运动技能形成的教育主线进行,即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训练、对自我展示能力的培养、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社交能力的发展都不够而且是极度的缺乏。许多体育工作者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也严重的制约了当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体育教学这些观念已经不适应“健康第一”的思想。

  2.2体育教学内容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仍集中在篮球、排球、田径、武术、健美操上,而具有时代特设的网球、乒乓球、橄榄球、游泳、体育舞蹈等开设的很少,这完全说明现代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忽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行为兴趣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缺乏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思想,忽视体育锻炼方法的传授,缺乏目标管理,没有正确理解“健康第一”的思想,影响了学生健康的需求。

  2.3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考核评价还是停留在以考核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和运动成绩来确定学生的体育成绩,考核标准基本上是按照竞技体育的技术要求进行的,技评与达标按一个模式、一个尺度,一刀切,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这样的考核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量遍天下学生,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己的选择,注重把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作为一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手段,利用竞技体育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提高技术技能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即满足对体育技能提高的要求又保证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和执行。

  3改变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现状的应对措施

  3.1确定“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健康的身体是德、智的载体,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使才、智、德充分发挥,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能力。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拓展体育的健康功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和体育能力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使学生在获得运动技术技能、健康身体的同时获得进取心、约束能力、团队精神、配合能力、欣赏能力等高尚品质。

  3.2构建合理的体育健康课程系统

  体育健康课程要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理念,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健身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体育健康模式。这样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体育健康课程系统,才能达到此目标。在新的体育教材构建方面,既含有理论知识,也含有技能性内容、娱乐性内容、保健性内容等,要突破以竞技为核心教材的体系。体育健康课程系统还应引入或创新有益于终身体育实用性的锻炼内容,在教学组织上多种方式并存,提高学生运动能力、观赏能力、参与能力、使用能力,树立正确的健康意念,掌握更多的健身方法。

  3.3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采用多项的、综合的评价体系,重视体育过程与体育结果并重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区别对待,要针对个体差异来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这样才有利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体育健康教育 从形式到内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4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科研的重任,学校的领导和部门要关心体育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重视体育学科的建设,使之与新世纪高校体育工作相适应。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为此,首先应当完善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使之成为能适应学校教学工作需要的合理的学术集体;第二,加强教师的政治素质培养,使之治学有道,为人师表。对青年教师更应着力于此,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优秀人才。第三要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鼓励各种方式进修,支持跨学科进修,提高他们自身业务水平、教学及科研能力,培养出体育科技学术型人才。

  总之,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4

  摘要:随强化素质教育心,提高就业能力,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扩宽学生就业渠道,适应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提出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执行过程、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人文和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体现,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核心;精品专业;实践;研究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应具有的修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从事本职业的基本能力和技能、人文素质、知识修养、职业理论、敬业精神、科学态度、以及适应社会的心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影响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等。

  职业教育的良好素质和能力,不能单靠传授或演示所能获得,都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养成,要有相关“软环境”的熏陶,必须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磨练才能获得。为此,应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以强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紧紧围绕职业内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精心进行专业教学。

  一、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体现

  通过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合于教学的全过程,伴随学生在校德文全部学习和生活,并且把职业素质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气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扩宽人文教育路子、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个性发展等等[3],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主要体现于“各门课程中体现、教学环节中相互渗透、专门课程、课外活动、咨询指导”等方面。

  二、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体现

  为保证职业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我们构建了以职业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为组成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职业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了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明确了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等结构形式,并确定了实现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各个教学环节和目标要求,提高了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环节的比例。

  2.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在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中,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成立了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密切配合教务处、“教学专家督导组”和学院有关部门,建立了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并且,设计制定了“练过硬专业技能、具有多种爱好、取得双证书”的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3.职业素质教育保障体系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要求,对于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制定了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岗位职责及学生考核细则,管理工作中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种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等活动,与图书馆协调,延长开放时间。对于学生身心素质,配合社科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报告等,常年坚持抓学生上早操,举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4.职业素质教育的考核及评价体系

  从学生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训练、直至毕业,进行全过程考核,使素质考核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考核及评价以职业能力、技能为目标,实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军事训练、课程教育、实践教学、综合素质、硬件指标等方面。评价途径,主要从学生综合情况、用人单位、资格通过率、就业率等方面。

  三、职业素质在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体现

  首先,设立学习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第二,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启发和边讲边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和表达能力;第三,分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协作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第四,丰富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社会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第五,组织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积极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安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第七,开展科技人文等专题讲座,除了定期开展科技人文、艺术等专题讲座以外,还不断聘请专家讲学、座谈和指导;第八,结合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成立学生文化艺术社团。

  四、职业素质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体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制定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原则、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制定了心理咨询工作内容、心理咨询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原则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身心发展变化规律,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和影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下“重在建设立足教育、面向学生正面教育、因人因事而异、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四项工作原则。

  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当代大学生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制定心理咨询工作内容

  首先,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心理健康对成长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第二,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传授心理调节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第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4.心理咨询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信函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性和及时指导与服务。在咨询工作中,坚持群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咨询工作途径:主要是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或专题报告、讲座等。

  五、职业素质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体现

  针对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知识面过窄,各方面的修养不足等问题,在“强化技能,突出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和有关讲座。保证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每学期都聘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建立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开设选修课,把高雅艺术请进校园,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能力或素质竞赛等。

  六、结论

  上述素质教育的体现,强化了素质教育为核心,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扩宽就业渠道,适应社会发展作用显著。由于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有待于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和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5~16.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养 基本途径

  随着各国医学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医学类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从其他国家医学发展中认识到一个问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被合并进入综合性较强的大学,从而获得了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科学还不能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医疗问题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社会和医疗问题,并把这些实例纳入教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对过去那种空谈理论的革新,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局面,真正使医生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到敬老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慈善部门参加义务劳动,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当然,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医德医风交流研讨会,不断更新学生的观念,共同进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如九・一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真实、惨烈的场景面前自然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们勿忘国耻。除了这些惨烈的场面,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新科技的产生及发展,让学生们领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欢欣鼓舞,激发学生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仅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够的,学生们还要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级医疗机构调查研究,对村民进行健康普及教育,实现人人了解健康知识。学生们深入基层,能够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另外,医学生在基层能够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自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基层的医疗条件也同时提醒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都在大都市,在基层医院一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极高,想要做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还有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将列入医学生培养的课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们要解救的不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病症,更重要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不能忽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授课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校园内成立学生工作中心和心理咨询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各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高校必备地基础设施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探索和寻找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院校的知名度。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考核分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教育,考核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因此,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创新考核模式。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采取了四六分的新制度,即将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总分数的60%记为总成绩,将日常的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纳入40%的考核成绩。有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设计试卷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分值侧重于案例分析、简述等题型,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寻找到标准的答案,只能自己归纳总结,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考察的难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使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并不是理论的简单教育,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实践。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02).

  [2]谭宗梅,张小健,陈霖柏.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科学体系构建的思考――兼谈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改革[J].大家,2012,(09).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6

  (一)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复合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医学服务由单纯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发展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医学的发展为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医学生应当成为具有医学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良好的人文修养,适度的人性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的良药。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有高超的医术外,还应具备科学的价值观、基本的法律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病人,对病人有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这表明,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一定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项根本任务。

  (二)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培养已是当务之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高质量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模式新变革的核心。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看病防病的“多面手”,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医学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以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滞后的几大主要原因

  (一)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重智商培养,轻情商培养,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素质的形成,直接降低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起点,高校首先要承担起了“补课”的责任。

  (二)教师观念落后,不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转变,漠视社会、心理、伦理等多角度多方位探求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的质量。

  (三)医学人文教育学科研究滞后,医学院校更是缺乏人文教育机构,而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轻视了人文教育。

  (四)医学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中与人文教育相关的“两课”主要承担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薄弱,课时量仅占10%,而且教学方法简单、考核方式单一。

  (五)医学院校学科背景单一,医学教育中越来越突出职业技术与职业的应用性发展,学科知识注重工具的实用性,轻视了历史的、情感的、思想知识的的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学校缺乏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人文素质的培养和造就不仅仅需要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更要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这种氛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通过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而我们习惯将高校营造成“知识的殿堂”,使其缺乏人文情怀,这无助于校园人文氛围的塑造,这使得学生个体在人文素质养成的过程中,缺乏应有氛围熏陶。

  三、人文医学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模式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生的职责已经不完全限于对疾病的诊治,还包括了对疾病的预防,卫生信息的管理,以及健康咨询等。医生的角色已由单纯医疗保健的提供者,转换为医疗保健的提供者、保健方案的决策者、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社区健康的倡导者、健康资源的管理者。这些改变对医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要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更是要在医学生个人内在品质养成的过程中,加以浓厚的人文医学氛围熏陶,提高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注重以校园内外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践行医学生人文医学精神,使之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学校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开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模式,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促进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营造浓厚的人文医学校园内涵环境。

  学校要有意识地把校园文化导向与学校人文环境建设融合在一起,凸显校园文化功能,开辟多渠道的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途径,造就浓厚人文气氛校园环境。

  1.营造生动而丰富的人文素质育人环境。

  校容校貌、景观雕塑、建筑风格等校园实体,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应具有审美性和教育性,这样的校园魅力到处流溢着人文的光泽。校园的规划、建筑设计等软、硬件环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外在气质展示着学校的人文底蕴,丰富学生的人文意识。

  2.加强校风、校纪、校容所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等氛围的建设。

  医疗活动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尤其需要人文精神。医学院校尤其要坚持不懈地强调“医乃仁术”的医学思想,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通过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功能,开辟多渠道的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途径,造就浓厚人文气氛校园环境,通过校园报刊、广播、文艺晚会等宣传形式进行广泛宣扬,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勤俭节约的美德。组织由学生们自行策划与组织开展文艺晚会、体育竞赛、演讲比赛、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不断浸染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开展“文化名人进校园”、“医学人文大讲堂”活动,培养学生以“厚德载物”“大医精诚”的精神,教育医学生以高尚的品质、超群的才智、广博的学识和强健的体魄,投身于艰苦卓绝,浩瀚无垠的医学事业,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3.倡导“全员育人”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

  “全员育人”是学校在发挥学生工作队伍核心与骨干作用的同时,更要做到全体教职员工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与格局,在对学生进行教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全体教职工关心、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局面,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与自我教育的功能,达到全员力量的整合,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全员育人”这一目标。

  学校不仅要建立一支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还要加强学校所有教育管理者和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的人文知识培训,提高学校教师整体人文素质,让校园内人人学人文、人人懂人文、人人重人文,让全体教师成为实践人文的榜样。

  (二)开展全新的人文医学素质课程教育。

  1.开发内容丰富的人文医学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根据社会与医学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优化和重组医学课程结构,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必修的传统医学生人文课程,而且要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的开设历史、文学、艺术、礼仪等人文科学课程。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人文医学课程外,鼓励教师开设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欣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使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内容相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使人文医学真正形成科学体系。

  2.探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改革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方式,可采用对话、讨论等方式,借鉴各种传媒技术,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新性开辟人文医学教育的新途经和新方法。

  3.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学校对于教学计划内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可采取撰写论文、调研报告、开卷考试等灵活考试方式,加强考勤,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采取不同形式的课程考核,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外,还应该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法,进一步深入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内涵。

  (三)构建形式多样的人文医学校内外实践体系。

  1.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人文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医学课外活动。

  如贫困生帮扶、勤工助学、读书颂读经典活动,组建学生人文社团,向优秀实践分子学习等。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读仪式、护士授帽仪式、向遗体捐赠者致敬仪式、毕业典礼等活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固定活动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丰富医学教育的形式。

  2.丰富全科医学生校外实践形式。

  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区、街道、厂矿、乡村等参加实践,增强学生了解社会,服务大众的意识;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寒暑假农村基层卫生院实践,让学生尽早了解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前熟悉乡村卫生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使学生与病人早期接触,尝试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为农村服务奉献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能力、职业精神和素质。

  (四)创新地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评价。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7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我校结合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针对郊区地域特点和学生特有的思想、品德、文化基础和经历体验等因素,紧围绕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初步构建了理念先植,学科再现,课外延展三维立体培养方略,努力实现学生发展的再提高。

  一、以学校文化体系的常模化,形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内驱力

     1、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确立办学理念

  本着对学校的文化精髓,即为师生的意识形态这一认识,近年来,我校针对生源特质,将实现郊区学生基本行为习惯“低进高出”的可能、个体发展“由单一到多元”的可能、教学质量由“个别落后到全面突出”的可能、师生发展“人尽其才”的可能,即“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作为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实现不同层次的“可能”中,探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广大教师在实现不同目标的“可能”里,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平台和策略。  

  2、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定位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 “健康、有志、文明、有为”的社会人,定位为培养目标。其特质有强健的体魄、明确的志向、文明的素养、为社会贡献积极力量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文化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块主阵地进行宣传,在醒目位置悬挂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画像和事迹简介,制造宣传氛围,使学生熟知他们的成就,励志为学习的榜样,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正德、乐学、善思、笃志”的校训,“追求优质教育,实现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等等,学校文化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家长的积极拥护,社会的共识赞赏,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学校主动挖掘潜质,形成行动实践的内驱精神能量。愈来愈多的课堂、活动彰显了学校文化的亮色,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多维度发展彰显出核心素养的形成与生长。学生在学校校园生活中快乐、健康、进步中,文化基础不断得到丰盈、自主发展相应得到释放,社会实践逐步变得开阔深入,以核心素养为关键的教育DNA传递和建立正在进行。

  二、以校本研修为平台,着力打造幸福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抓好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三级”校本研修工作。一级研修重在理论提升,核心内容为课程标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解读等;二级研修重在集体备课,核心内容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落实。三级研修重在课题研究,重在双向观课议课,核心为教法、学法研究,围绕围绕区进修学校带领全区研究的课题“打通助学通道,建设幸福课堂”,深入研究自己的课题“依托三维课程目标,打通助学通道,打造多维幸福课堂”。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去探讨课堂的多维幸福角度、幸福指数,将三维目标与学科素养的整体框构有机结合,全力落实学科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学懂、学会、能应用,体会驾驭知识、提升能力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神门情趣三个基本要点;过程与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与学中体验过程、探索方法,在质疑、判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诸多能力的提升中形成为日后解决类似问题路径和经验而获得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思、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六个个基本要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求知识过程中,逐步能够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能够让学生于自我能够自信独立、主动进取、健康高雅、严谨求实,自然能够真爱自然、好奇求知、崇尚科学,于社会能够热情乐观、乐群合作、尊重多源,体会能够处理好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九个基本要点。

  2、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我校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专研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教育途径,备课时,要在教案中有专门的核心素养教育内容的体现。如各班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中,宣讲科学家和名人故事,从中体会他们的品质特性;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学生与古今中外名人的相遇;物理学科中,学生与名家大师的对话;美术画室里,学生与精妙作品相望,往往在这些跨越时空的感知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国家热爱的情怀,对科学精神的向往,对学会学习的渴望,更促进了学生个人发展的追随方向。

  3、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我校各学科教师牢牢抓住课堂主阵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如:语文组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体育学科教师坚持充分利用体育课,让学生擅长一项体育运动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毅力与耐力等体育品质;通过进行武术操、足球训课、冰上运动等常规集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以追踪体育赛事,了解体育名人为课堂拓展,树立精神榜样。

       美术学科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引领学生利用废弃的物品制作精美的花瓶、纸盘创意、绢花展示、设计班徽等,独具匠心的构想,积极促进了学生艺术审美情趣的发展,百花齐放的创意表达激发学生的自我艺术展现。

       政治学科开展“交流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渗透核心素养教育。通过每课之后的《核心素养成长积累卡》将知识内化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在探索、发现、体验和感悟,可以从一切尽力中学习到学会思考、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

  通过校本研修进一步指导了各学科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们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三、扩大课外活动教育延展,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哈军工纪念馆等研学活动为载体,感受祖国从贫弱受辱到自强不自的奋斗历程,通过特定节日和主题升旗仪式、“我和国旗合影”等活动,内化家国认同情怀。走近科技发展历程,树立责任与担当。组织带领学生们畅游科哈尔滨市科技馆,孩子们在动手与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力、热、光、电的科学乐趣,在科学规律的探寻的过程中,触摸科学家的执着。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自然而然的萌生!

  2、通过校园文化节活动,演绎经典诗词,内化人文情怀。以校园文化节为依托,组织开展了让青春走进经典展演大会,书声朗朗中,师生同台,穿越时空;书韵留香里,孩子们与经典相遇、相励、相慰。《木兰诗》、《论语》、《公输》等等诗篇,在孩子们齐诵、舞蹈、表演等多样的表现形式下,灵动而深刻;《将进酒》、《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在老师们的激昂情绪的爆发中,鲜活而震撼。每次诗词展演,我们都能欣喜的看到,舞台下,孩子们反复研读,分析人物,揣摩作者心境,体会现实情感;舞台上,学生们入情入境,激情澎湃,沉醉其中。一场诗词展演,能够帮助学生们透视社会历史的印记,遣兴抒怀;更能够承载乡愁家国,领略祖国山水田园。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学科的外延中得到增强 ,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3、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树立健全人格。通过“爱在屋檐下”心理健康专场活动,师生角色互换,调节情绪,理解师爱,乐于沟通,共筑师生心灵彩虹桥,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树立健全人格。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中医健身气功;家庭体育;共享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规划纲要中指出,没有全面健身,就没有全面的小康。青少年作为健康中国重点关爱对象,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提升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是落脚点之一,同时发展家庭体育是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再行动的突破口,促进家庭和睦,身心愉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路径之一。

  目前学校体育开设项目主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其中中华传统项目以武术为主。在学校体育开设健身气功项目主要在大学公共体育课,中小学校开设不多。健身气功是民族中医文化历史魂宝,也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珍品。健身气功動作以阴阳平衡形态为引领,以人体运动为载体,展示天人合一的运动观,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外显柔和,内修劲力,通过习练能健身防病,延年益寿,气血充盈。目前,国家推广健身气功主要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等。本研究通过对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共享价值及学校开设健身气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讨论,旨为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的必要性分析

  扎实继承中医民族文化需要。健身气功是民族中医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要梳理清楚邪教与健身气功的区别,使习练者明辨健身气功真伪,去伪存真。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是在传统健身气功基础上,经过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独具特色民族文化体育健身项目,让学生将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并传承下去,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医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中医健身气功精髓,进一步在习练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家庭体育是衔接学校体育和社会健身主要桥梁纽带,家庭体育健身氛围和健身形式是学生体育态度的导向,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学生体育健身素养和健身需求,也能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扎实落地健身气功进校园需要。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以竞技体育项目开设为主,学校除了太极拳以外很少开设传统文化体育项目(民族地区或民族类学校除外)。在新时代下学校体育项目开设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意识引领,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为目标导向,中医健身气功是凝聚着我国优秀中医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核和外显强身健体,养生益智,理应成为我国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平台。健身气功蕴含着哲学思想,以阴阳平衡,天地人合一为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培育学生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使其在健身气功学习中形成运动能力和健康素养。运用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进程中善于探索体育真理,追求身心合一,点燃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种子,塑造强身体魄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勇于顽强,自律自强,与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联系起来。

  扎实打造健身气功品牌需要。健身气功蕴含着传统中医文化内涵和健身素养,是构成品牌健身气功的文化自信。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群都可习练健身气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见健身气功对康复人群改善体质,气息调和,改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和免疫力;对亚健康人群能经络疏通,气血充盈,对身体力量、耐力、灵敏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健康人群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健身气功的“品牌”要想打造的“响”,就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中医文化的传承意识,坚定传统中医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合一。中医健身气功要培育正气,去伪存真,夯实健身气功文化自觉,获得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国家体育总局建设气功管理中心历经18年,已建立从裁判员、技术段位、科技攻关,对外交流等系列规章制度文化体系机制,确保健身气功在可持续法制化轨道上推广和发展,为弘扬中医文化自信奠定了法制基础。

  (二)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培育学生体育健身素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经大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青少年学生身体形态呈“小胖子”,“戴眼镜”趋势,也是国家颇为隐忧的问题。近年学生身体素质在大学阶段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和高中衔接阶段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各省中考体育分值有关,学生和家长在此阶段都比较重视。但进入高中后,学业负担逐年加重,导致身体素质逐步呈下降趋势。但这与学生体育健身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2015年3月,会见威廉王子时说:“中英两国在武术、气功等项目上将会举行一系列的交流和赛事活动。”可见对中医传统文化自信。2020年我国在武汉方舱医院救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医生在对患者用药的同时,采用了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健身气功在强身健体,养身益智,活血通络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亚健康人群特别适用。2014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制定了《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试行)》[1]、《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套段细则》[2]和《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分阶段逐步实施健身气功段位制,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了健身气功健康可持续发展,贵州作为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充分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各省市健身气功段位制推广提供了指导。

  二、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的共享价值

  健身气功是民族中医文化历史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珍品。健身气功进校园能促进学生传承中医文化内核,同时提升学生身体素养,培育学生辩证思维的运用,通过掌握身体运动规律和运动能力,提升学生的体育健身素养。家庭体育是父母与子女共同进行的体育健身活动,随着学生健身技能掌握和健身需求增长,家长会加大對体育健身相关信息的关注,同时随着子女体育兴趣爱好增强,家长参与体育健身热情会高涨。所以学校体育落脚点与家庭体育出发点是协同并进,健身效益是互利共享,健身素养是互利共赢。

  (一)弘扬和传承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人文价值

  文化认同是信息全球化的关键所在,认同或拒绝一种文化,都取决于是否认可文化的内在价值。只有解决健身气功的文化认同问题,健身气功才能在科学可持续法制轨道上发展,才能将健身气功的品牌越走越远,才会打造响亮。

  健身气功蕴含着哲学思想内核,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统领,运用辩证思维进行传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为导向,将健身气功作为一种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内核,以身体形体活动、呼吸吐纳、身心合一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以追求强身健体、身心合一,陶冶情操、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只有对传统中医文化深层次文化认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层次的认同,对新时代深层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才能将健身气功进行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才能取得一定显著性健身效果,才能受益于健身气功回馈于身体机能健身效益。

  (二)有效促进家庭体育素养和科学生活方式

  目前家庭体育素养体现了一个家庭组织成员进行身体运动的态度、情感、方式、频率、消费等方面的认知。体育健身能陶冶情操,增强身体素质,塑造优秀身体形态,引导情感宣泄,但选择不同的健身项目,对习练者的体育品格的塑造各不相同,对身体形态的塑造各不同一,对身体素质的提升各补所长。健身气功进校园能有效促进家庭体育素养提升和育成科学生活方式,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健身有效衔接纽带,是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路径之一。良好家庭体育素养和科学生活方式,经过长期习练健身气功,能有效缓解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机能不适,改善身体素质;能有效提升健康人群的身体机能,保持气血充盈,精力充沛,提高免疫力。坚定健身气功文化自信,增强健身气功文化内核意识,做到长期坚持习练,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兼修,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的作用和效益,有效共享家庭体育素养和生活方式。

  (三)有效培育家庭休闲体育意识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教育贯穿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建立家长、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3]。

  通过查阅文献家庭体育论述得知,家庭体育一般包含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主动层面家庭是家庭成员自觉主动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积极进行自身身体练习,带动家庭成员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家庭和谐,身心愉悦。被动层面家庭体育是建立在与学校体育密切配合的基础上进行,学校为学生规划制定体育健身计划和内容,布置练习次数和时间,家庭成员和学生通过亲子活动,共同参与完成相关体育活动。无论是主动层面和被动层面,家庭体育的形成对家庭体育的健身意识有促进作用,培育家庭体育善于关注休闲体育信息,敢于尝试户外休闲体育活动,乐于开展休闲旅游消费,带动家庭休闲体育旅游,拉动家庭体育消费,形式良性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新课标 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育 中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同时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注重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发育,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指导者,尤其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模仿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是相似的,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播,也应注重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勇于进取的精神,教师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了,教师就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发育,不断完善教师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与教师积极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也对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在活跃的环境下,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求助于老师,教师也非常乐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不同之处,体育教学大多数都是课外活动,并且开展的活动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完成,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另外,在体育课外活动中,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场所和器材也是有必要的,在体育教学上课之前,教师应做好场地和器材的选择,并且选择的场地和器材应美观、整洁、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样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就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突出体育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不是注重教师“如何教”,而是突出学生“如何学”,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对自己的成功产生愉悦的心情。因此,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学习,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特别注意的是,体育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不同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更多的展现机会,并在动作技能练习活动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挥个性,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敢于创新和实践,并积极争取机会,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技能,例如体育跑步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小组分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小组,这样学生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使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进行体育练习。

  在体育课堂心理环境中,为了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教师应建立考核评估体系,通过考试考核,学生才能正确认知自己存在的不足,实现自我批评、自我评价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考核评估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由于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优势,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教师应利用更多的时间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况,多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体育长跑比赛中,可以看出,一些较胖、个子较矮的体育成绩并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成功跑向终点。

  游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游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游戏活动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这样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就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缺乏自信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应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集体竞争意识。例如接力棒比赛中,接力比赛需要分组进行,为了整个小组能获得成功,每个成员将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使自己小组获得成功的机会,小组比赛不仅可以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能端正学生不良的个性品质,因此,游戏活动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体育课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后辅导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体育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存在偏差的个别学生,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单独谈话,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教师才能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行为存在偏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多与学生交流意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后,教师应适当的提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引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体育教学是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重要学科,当今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未来人才具有相应的知识,也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中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学友. 浅议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黄河之

  声,2009,18:88-89.

  [2]郑益国.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

  学,2012.

  [3]薛梅. 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J]. 中国校外教

  育,2013,31:147.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10

  重新审视本校的办学理念,重在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基本情况,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学科建设方案。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学科融合,融通各学科知识,构建不同学科相互贯通、不同学段上下衔接的指标体系。调整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开发校本特色选修课程。要引导教师更新观念,由单纯学科知识教学、考试教学转向全面关注学科能力教学、核心素养教学。鼓励教师主动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情景学习。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以及跨学科团队建设,为搭建学科、跨学科团队提供课程基地。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积极探索适合成人学习的“工作坊”“小组合作”“做中学”等形式,让教师边做边学,在应用中进一步了解、掌握与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关注核心素养所带来的评价内容变化,努力探索适用于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方式,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典型案例。

  重新反思本校的n程教学,以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教学。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从“双基”目标走向“三维”目标,当前又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目标。这个变化体现了教育从以学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引领并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向前发展。核心素养的达成,离不开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每门课程都有承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每门课程都有重点承载学生发展核心的素养要点,教师是核心素养落地最坚实的力量,教师要自觉以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课程教学,在课程目标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将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的重点内容落实到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当中,探索实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路径和方法。做好课堂转型,课堂学习目标要向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方向转型,课堂教学方式要向情景式、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型,学生学习方式要向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型。带着跨学科的课程思想,融通各学科知识,开启核心素养时代的“创课”。

  重新梳理本校的学校文化,构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使其掌握多种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所学校只有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要以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确定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校徽、校标、校旗、校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用这些标志性的精神文化塑造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教育思想。校园文化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在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可按照“美化、绿化、花化、亮化,让墙壁说话”的思路对校园文化进行构建。校园“隐性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师生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校风、班风、学风等五个方面,在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方面可按照“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要求来构建。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十篇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